9月18日,一列满载着东风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鸣笛出发,经阿拉山口出境抵达德国汉堡后,以铁水联运方式转运分拨,最终抵达瑞典哥德堡。全程运行时效较传统运输方式可节省一半。
近年来,中欧班列(武汉)逐渐完备国际通道布局,线路已覆盖芬兰、挪威、瑞典北欧三国。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共拥有55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个城市。
摊开中国地图,武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卓越的“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全国交通网络中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核心节点和战略要地。
武汉市召开市委十四届八次全员会议,通过了《决定稿》,会议要求快速推进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站在新的起点,武汉将闯关口转优势,以改革精神撑起中部崛起重要增长极。《决定稿》指出, 武汉将坚持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系统性、重塑性战略机遇,提升枢纽链接功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不止于交通区位优势,武汉还是全球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拥有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国家实验室1个,湖北实验室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55个,中央在汉科研机构38个,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大学生之城”。武汉要把丰富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作为中部重镇、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自古就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新创业精神,曾以多个“全国首创”站上历史的时代潮头。踏上新时代新征程,武汉赓续改革基因,敢闯敢试,锐意创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汉江交汇的武汉,22条通航河流分布或流经境内,是国内水域岸线个。优越的水运条件,让武汉港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
近日,《武汉港总体规划(2035年)》(下称“规划”)获得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作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长江中上游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一的内河大港,武汉港《规划》是交通运输部批复的首个内河主要港口总体规划。
向东出海。根据规划,升级后的阳逻港,集装箱泊位将由5000吨级提升至10000吨级,可容纳万吨级船舶停靠。港口有了大船,长江中上游的货物到了武汉,就能用更少的船、更低的成本向下游运输。
向西接欧。规划强化了阳逻港与铁路的衔接,东西湖港区的青锋作业区将依托吴家山铁路中心站,与中欧班列衔接。未来,水运到达阳逻港的货物,能够最终靠吴家山转铁路,触达欧洲;同样,中欧铁路沿线到达吴家山的货物,也能经由阳逻港在长江沿线年,武汉港集装箱通过能力将达到1000万标箱,商品汽车滚装年通过能力突破240万辆,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2.8亿吨。
近年来,武汉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发展枢纽经济,但也存在经济外向度不高、开放功能不完善、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决定稿对此作出了安排,提出完善枢纽连接功能、扩大制度型开放等改革举措,尽快补齐短板。
今年5月,武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建议》(下称《实施意见》),提出武汉将以“铁水公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的提高枢纽服务功能。
在推动航空“双枢纽”通道共建方面,武汉将依托天河机场客货运航线,逐步建成“东西呼应”(旧金山、纽约)的赴美通道、“独立成环”(莫斯科、圣彼得堡)的赴俄通道、“多点进出”(伦敦、巴黎)的赴欧通道以及中东转机的赴非通道。协同花湖机场拓展以全货机航线为主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网络,着力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打造服务全球国际贸易的航空货物运输大通道。
《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四向十通道”的铁水联运格局。向东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新增1条铁海联运线路,做强出海主通道;向西依托中欧班列,巩固直达欧洲的铁路干线条线路,谋划至中亚、南亚新通道;向南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布局连接东盟的铁海联运通道;向北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推动江海铁联运常态化运行。实现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对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干线网能级责无旁贷。《实施意见》提出要提高沿江、福银、京九通道通行能力,实施沪渝高速、京港澳高速武汉段等改扩建项目,强化武汉阳逻港与九江新港等长江干线港口联通,推动长江及汉江等航道整治工程,逐步实现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2小时通达。同时,快速推进武汉都市圈环线、武天高速、武松高速等项目建设,完善都市圈环射路网布局,形成“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络,推动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打造“全国123出行交通圈”。
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上,《实施意见》提出要以“网络+口岸+平台+主体”为抓手,提升武汉贸易能级,优化口岸服务功能,推动综保区差异化创新发展。据悉,武汉立足“光芯屏端网”、汽车等核心支柱产业链发展需要,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全国或全省首创的跨境贸易改革举措,比如木质包装货物“直通式”检疫、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延伸至高校科研院所、“数智通”线上出口退税综合服务平台等;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降低贸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使出口通关时间提速38.7%,企业最优税率查询时间缩短至10分钟,平均报关费用降幅达17.5%。
针对天河机场“港大货少”问题,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将补齐航空偏好型产业高质量发展短板。加快培育高的附加价值、外向型科技公司,创造更多出口货源。支持占全球60%市场占有率的长江光电公司,向美国、英国、保加利亚等国出口红外数码瞄准器。支持石英表芯销量全球前列的晨龙电子扩大欧美出口量。推动翰宇药业9个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文的原料药品在黄陂生产,扩大最高价达每克3万元的多肽原料药产能,积极拓展欧美市场。以信创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全球第一大主板制造商华硕电脑等60余家关联企业入园,研发生产附加值高、体积小、适宜空运的产品。
近年来,武汉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把发展动能从投资驱动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去年,全市高新技术公司数突破1.53万家、两年净增6000余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两年翻番,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武汉的全世界创新指数排名从2021年的第25名上升到去年的第13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
《决定稿》突出武汉的科教特色,对健全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安排,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快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全力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推动的是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也只有落在产业上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为此,武汉近日印发了“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首次提出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完成“100~100万”技术产品化和产品规模化。
作为中部首个经济总量跃升2万亿元城市,武汉经营主体已突破200万户、拥有1.4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它们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体。
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就是最大限度强化了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上,实现了多重突破,最大限度释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持续机制。
据了解,首批筹建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已完成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华中数控牵头筹建的“高端数控系统联合实验室”,已完成立式五轴、卧式五轴、车铣复合等10类机床选型及测试方案制定,并已完成测试验证基地平台厂房设计。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打造的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将被复制到正在筹建的“半导体激光装备联合实验室”上。
到2026年,武汉将组建10个以上联合实验室,推动牵头公司实现产值复合增长率超过15%,对本领域产业链产生乘数带动效应,孵化出一批创新企业。
创新落到产业上,也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决定稿提出要发展耐心资本,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以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9月初,武汉发布《关于推进产业基金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建议》(下称《意见》),从明确资产金额来源、确定免责机制、延长存续期等方面做大做强武汉产业基金群,积极打造耐心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了“基金集群”的概念。“江城基金”计划打造千亿基金群,将基金规模做到500亿元,带动形成1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集群,金融赋能超3000亿元,引导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资源在武汉聚集。设立更久的“武汉基金”已累计参与设立母、子基金73支,直投项目3个,累计出资11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规模66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近6倍,其中科创类基金放大倍数超10倍。
而在打造产业基金集群方面,武汉高新产业最火热的“光谷”和“车谷”,则有更多实战经验。
2023年3月,总规模500亿的车谷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正式揭牌,这支基金主要投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化的经济、现代服务、大健康、高端装备、智能建造、北斗等“车谷”重点产业,力争撬动1500亿元社会资本,汇集形成总规模2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
目前,经开产投集团持有9支基金和11支经开产业子基金,投资引入路特斯汽车、亿咖通科技、岚图汽车、星纪魅族、芯擎科技、中创新航武汉基地等。
同年8月,“世界光谷”全球产业合伙人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拟打造总规模40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矩阵。基金矩阵聚焦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光电显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联网联汽车、智能消费终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科学等领域。
资本助力下,光谷当年签约落地了6个百亿元重大产业项目、4个50亿元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协议投资额超2300亿元,产业项目到位资金64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6.8亿美元。
今年7月,武汉印发《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划出13个细分赛道发展未来产业,力争到2027年,全市未来产业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5个以上、力争10个以上100亿级未来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20年前,武汉选择以光通讯、光芯片、能量光电子为代表培育当时的未来产业,经过20年的耐心发展,跑出了中国在全球“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产业。新制定的6大方向13个领域的新的未来产业,有望为武汉未来发展开辟新的赛道。
专家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武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需要汇聚一大批“耐心资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更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把武汉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